【释义】
遗:指丢失的东西。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指道路上有遗落的东西,却没有人拾为己有。
【用法】
形容人民生活富裕,社会风气淳朴。与“拾金不昧”近义。
【出处】
这则成语出自《战国策·秦策一》:“期年之后,
道不拾遗,民不妄取,兵革强大,诸侯畏惧。”
【成语故事】
秦孝公任用商鞅为重臣,听从他的建议,制定新法,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,实行改革。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“商鞅变法”。商鞅坚决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,不管是什么人,只要对国家有贡献,就应该予以奖励。他废除贵族世袭制度,按军功的大小分封不同的爵位等级。他鼓励耕织,发展农业生产,兴修水利,规定生产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。由于商鞅积极推行变法,秦国的老百姓生产积极性提高了,军队纪律严明,士兵们都愿意去打仗。老百姓的生活逐渐富裕。社会秩序安定,民风也变得淳朴起来,人们晚上睡觉都不用关门窗,在路上丢了东西也不用担心被别人捡走。秦国一天天强大起来,各诸侯国都开始畏惧它的国力。
南门立木
商鞅变法时为了取信于民,就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,下令说:“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,就赏十两金子。”但没人前来尝试。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,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。这时人群中有一个人说:“我来试试。”他说完,真的扛起木头就走,一直走到北门。商鞅随即派人赏给此人五十两黄金,一分也没少。这件事立刻传开了,一下子轰动了秦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