交通和商业的发达促进了度、量、衡的统一。可是还有一件多少年来最难办的事情,也必须有个妥当的改革办法,才能叫三十六郡的官长、百姓,彼此都能交往和了解。那就是中国的语言和文字。中国从夏、商、周三代以来,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民族了。比方说,夏朝人还把东部的人当做夷族,就是所说的“东夷之人”;商朝人把周人当做“西夷之人”。这些“东夷之人”和“西夷之人”全都变成了中国人,中国的民族已经够杂的了;还有南方的群蛮、百濮,北方的匈奴,辽东的东胡和西方的西戎等等好多个部族。这么多人合成了一个国家,当然各有各的语言。文化比较高的,还各有各的文字。有几个临近的诸侯国,像“三晋”或者像邹、鲁,语言都是大同小异的。可是楚国和燕国的人民不会说同一种话。那么,当初各国使臣的访问,比方说,屈原到了齐国,晏子到了楚国,还都带着翻译吗?那又不然。那时候,各地方虽然都有“方言”,可是已经有了一种比较普通的互相可以听得懂的语言,叫做“雅言”,就好像书面官话那样。这种雅言老百姓不怎么听得懂,可是各国的大夫和念过书的人都能够南腔北调地说几句。秦始皇就把这种雅言作为正式的语言,好像我们现在所说的共同语。
可是口头的雅言写在书面上应当用哪一种文字呢?别说那时候中国有了几种不同的文字,就是一样的文字拿不同的文具写就变了样。那时候,有拿刀子刻在竹片上的,有拿生漆写在羊皮上或是绢上的。拿刀子刻的字,当然就是直线,因为曲线是不容易刻的。拿生漆写的字老是头大尾巴细,因为蘸了生漆,一下笔,就是一个大点子,以后生漆一少,笔划就细了,写出来的字,正跟蛤蟆菇朵儿一样,所以叫蝌蚪文。可是拿生漆写的比拿刀子刻快得多,再说羊皮和绢也比竹片轻便得多。秦始皇就决定采用比较方便的书法,规定为正式的统一文字,其余各地写法不同的文字,也跟那些杂乱的度、量、衡一样,一律废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