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出处】《郁离子》:蜀贾三人,皆卖药于市。其一人专取良,计入以为出,不虚价,亦不过赢。一人良、不良皆取焉,其价之贱贵,惟买者之欲,而随以其良、不良应之。一人不取良,惟其多,卖则贱其价,请益则益之,不较。于是争趋之其门之限,月一易,岁余而大富。其兼取者,趋稍缓,再期亦富。其专取良者,肆日中如宵,旦食而昏不足。
有三个四川商人,都在市场上卖药。其中一个商人专门选质地优良的药卖,计算买入的成本而卖出,并不漫天要价,也不过分赚取利润。另一个商人,则把质地优良和低劣的药材全都一齐卖,至于价钱的贵贱,只看买药者的愿望而定,而且还顺应买药人说“这是好药、那是次药”的说法应答着。还有一个商人,不选取质地优良的药材,只是贪多,卖时贱价处理,买药人要求多拿点他就增添一点,并不计较。于时,买药人纷纷争赴他的家门,把门槛都踏破了,每月一换,过了一年就发了大财。那个兼卖好药和次药的商人,买他药的人略微少一些,但过了两年也富裕起来了。只有那个专门选取良药的商人,把地摊摆在大太阳底下,也像夜间一样冷清,有时早晨吃过饭,晚上就没有啥吃的了。
后人用这则寓言揭示了旧时商人的投机取巧、牟取暴利的卑鄙手段。作为一个商人,他越是“不取良”,并“贱其价”,再装出一副“请益则益之的假慈悲面孔”,他就能够赚大钱,甚至会被买者挤破了大门;相反,作一个忠实商人,他售货“专取良”,又“计入以为出,不虚价,亦不过取”,虽“肆日中”,也将落个“吃了早饭顾不上晚饭”的可悲下场。──欺诈者为贤能,忠廉者为痴呆。封建社会中官场生活的黑暗现状,极其类似此种商人行径。因而作者在篇末借郁离子的口感叹着说:“今之为士者亦若是夫。昔楚鄙三县之尹三:其一廉而不获于上官,其去也,无以僦(jiu就。运输费)舟,人皆笑以为痴;其一择可而取之,人不尤(怪罪)其取,而称其能贤;其一无所不取(到处搜刮),以交于上官,子吏卒而宾富民,则不待三年,举而任诸纲纪之司(掌管国家纲纪的大官),虽百姓亦称其善,不亦怪哉!”